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85篇
  免费   1729篇
  国内免费   989篇
耳鼻咽喉   173篇
儿科学   80篇
妇产科学   1824篇
基础医学   1377篇
口腔科学   181篇
临床医学   2009篇
内科学   287篇
皮肤病学   127篇
神经病学   672篇
特种医学   1205篇
外科学   5920篇
综合类   3887篇
预防医学   1793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1428篇
  6篇
中国医学   1240篇
肿瘤学   2187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225篇
  2022年   517篇
  2021年   773篇
  2020年   722篇
  2019年   557篇
  2018年   715篇
  2017年   726篇
  2016年   828篇
  2015年   799篇
  2014年   1883篇
  2013年   1633篇
  2012年   1674篇
  2011年   1860篇
  2010年   1633篇
  2009年   1435篇
  2008年   1177篇
  2007年   1241篇
  2006年   1037篇
  2005年   840篇
  2004年   686篇
  2003年   595篇
  2002年   448篇
  2001年   403篇
  2000年   308篇
  1999年   277篇
  1998年   197篇
  1997年   163篇
  1996年   122篇
  1995年   147篇
  1994年   91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79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48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21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10篇
  1976年   9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91.
【摘要】 目的 探讨G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二期伤椎骨水泥灌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2005年3月~2010年10月共31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后路G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3~18个月根据X线及CT复查情况,出现“蛋壳现象”的患者在取出内固定前行伤椎骨水泥灌注,记录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高度及X线片测量的Cobb角角度。 结果 本组患者均未出现骨水泥渗漏,术后12~18个月取出内固定后再随访1~3年。术后伤椎椎体高度及Cobb角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 结论 G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二期伤椎骨水泥灌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作为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992.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对比研究陈旧性与新鲜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经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s vertebra plasty,PVP)后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24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行PVP治疗,将研究对象按陈旧性骨折和新鲜性骨折分为2组,分别拍摄2组术前、术后标准正侧位X线片,从而对骨折椎体高度的恢复、后凸畸形的矫正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进行研究对比。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且恢复良好,均恢复日常活动能力。但陈旧性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椎体高度恢复和后凸畸形的矫正程度均不如新鲜性骨折患者。 结论 PVP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明显,尤其对新鲜骨折效果显著,且对于缓解陈旧性骨折疼痛症状也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急性颈脊髓损伤低蛋白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2012年1月收治的335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其中未行气管切开187例(A组),行气管切开148例(B组)。分析患者入院至出院前白蛋白指标的变化特点。患者入院后即采用静脉三升袋营养配合胃管鼻饲,每周行2次白蛋白检测,根据所测指标调整营养成份及剂量,对于A组伴有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可同时以人血白蛋白静滴,能自主进食鼓励加强饮食;加强抗感染及水电解质平衡治疗。对比分析2组白蛋白变化趋势及在入院时、入院后每3d的血清白蛋白含量;对2组白蛋白指标差异及白蛋白静滴例数对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入院时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白蛋白最低在入院后12d,为(31.8±3.7)g/L;B组白蛋白最低在入院后9d,为(29.8±3.2)g/L。入院前18d,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白蛋白指标变化趋势大致相同;B组静滴白蛋白例数明显多于A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颈椎脊髓损伤后血清白蛋白迅速降低,纠正困难,气管切开加重低蛋白血症;采用静脉三升袋营养配合胃管鼻饲,鼓励自主进食,必要时静滴人血白蛋白静滴,是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运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定量分析椎间盘退变,以期对椎间盘早期退变进行定量诊断。方法88例对象430个椎间盘纳入研究(排除磁敏感性伪影较重的10个椎间盘),行PM分级后经GE 1.5T超导MRI对腰椎行常规(矢状面T1加权、12加权和横断面T2加权)和矢状面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i maging,DWI)。其中脊柱常规扫描采用快速自旋回波(fast spin echo,FSE)脉冲序列,弥散成像采用平面回波成像(echo—planar imaging,EPI)脉冲序列。根据正中矢状面他加权像椎间盘形态及信号变化,在ADW4.2后处理工作站使用Function tool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在DWI矢状面上分别对腰椎椎间盘手动画出感兴趣区并测量其信号强度与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结果430个椎间盘纳入DWI研究,PM分级Ⅰ级0个,Ⅱ级166个;Ⅲ级146个;Ⅳ级69个;Ⅴ级49个。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ADC值与PM分级有相关性(P〈0.05)。以ADC=1.05×10-3mm2/s作为评价椎间盘状态定量指标,其灵敏度为73.48%,特异度为75.30%。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定量评价椎间盘退变程度。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经Wiltse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椎椎体结核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9年5月~2012年2月,收治胸椎结核患者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平均46.1岁;病程平均16个月。单节段受累3例,双节段5例,3个节段4例。术前后凸Cobb角20°±15°。脊髓损伤程度按Frankel分级:E级5例,D级4例,C级3例。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5.9±1.1。均接受一期后路经Wiltse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结果刀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平均随访15.4个月。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E级10例,D级2例。VAS评分为1.9±1.1。末次随访时均无内固定松动、断裂、脱出、钛网塌陷及其他并发症。结论一期后路经Wiltse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椎椎体结核组织损伤小、置钉及前路椎体切除操作简便,可作为胸椎椎体结核手术方式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胸椎椎管狭窄症术后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成因、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11年12月因胸椎椎管狭窄症给予后路全椎板减压手术的患者101例,其中术后经再次手术证实术区急性硬脊膜外血肿9例,对其临床表现与再次手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9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45个月,平均34个月。血肿清除前神经功能评分为0.89±0.78,血肿清除后的神经功能评分为2.33±1.22,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1,P〈0.01)。硬膜外血肿压迫时间为(7.72±7.06)min,血肿清除后神经功能恢复率与血肿压迫时间呈负相关(r=-0.789 6,P〈0.01)。结论胸椎椎管狭窄症手术后急性硬膜外血肿应尽快手术减压,血肿清除越早,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越好。  相似文献   
997.
经伤椎和跨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比较经伤椎和跨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52例,其中男34例,女18例;跨伤椎组(A组)34例,经伤椎组(B组)18例。损伤节段:T114例,T1212例,L131例,L25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摄X线片及CT,比较2组术后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内固定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失情况。结果通过手术复位,伤椎上下终板成角(Cobb角)、椎体高度丢失率的比值均明显改善,术后随访测量以上结果与术后相比,A组中有11例发生椎体前缘高度降低,4例发生内固定失败;B组有3例椎体前缘高度降低。结论与跨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比较,经伤椎置钉固定能更好的矫正后凸、减少伤椎高度的丢失以及增加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8.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僵硬性胸腰段后凸畸形矫形前后影像学参数对比分析及相关性研究,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矫形对矢状面脊柱骨盆序列的影响,进而探究AS后凸患者脊柱骨盆序列的代偿机制。 方法 2004年1月~2010年3月, 38例AS僵硬性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行后路单节段或双节段截骨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矫形前后拍摄全脊柱侧位X线片,测量AS患者全脊柱后凸角(Cobb T1~S1)、矢状面平衡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及截骨角度(PSO angle)。观察矫形前后影像学参数变化,控制影响患者个体差异的因素,将影像学参数做偏相关分析。 结果 矫形前,Cobb T1~S1=56°±28°,PI=45°±9°,PT=38°±13°,SS=7°±12°,SVA=21 cm±9 cm;矫形后,Cobb T1~S1=11°±22°,PI=46°±9°,PT=21°±10°,SS=24°±9°,SVA=9 cm±5 cm。矫形前,PT、SVA与Cobb T1~S1偏相关系数分别为r=0.81(P<0.01)、0.64(P<0.01);矫形后,PT、SVA与Cobb T1S1偏相关系数分别为r=0.58(P<0.05)、0.72(P<0.01)。PSO angle与Cobb T1~S1、PT偏相关系数分别为r=-0.82(P<0.01)、-0.56(P<0.05),PSO angle与SVA无相关性。 结论 矫形前后,AS患者通过后旋骨盆代偿全脊柱后凸所致的矢状面失平衡;骨盆后旋程度、矢状面平衡距离与全脊柱后凸程度呈正相关;人体自身代偿机制优先恢复骨盆的中立状态而非改善矢状面平衡距离。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根据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来探讨其适应证的选择,并对其并发症进行评估。方法 2009年5月~2010年3月,7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行PKP治疗。所选患者均为单节段椎体骨折,其中T1111例,T1229例,L124例,L28例。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测量X线片椎体前缘丢失高度及Cobb角;术后X线及CT扫描判断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综合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5.8个月,伤椎前缘高度丢失比值由术前(45.8±9.8)%恢复至术后(21.5±5.4)%,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为(24.2±5.5)%,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术前28.1°±2.8°恢复至术后19.2°±3.2°,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为21.2°±2.7°,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及ODI术前分别为8.9±0.8、37.4±4.9,术后3 d分别为2.3±0.6、28.2±4.1,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分别为2.2±0.6、27.4±4.2,与术后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安全可靠,近期疗效满意,适用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骨折,适应证主要以骨密度值及椎体压缩形态判定,注射剂量及再骨折风险为并发症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00.
【摘要】 目的 比较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开放式入路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8~2009年,22例患者行腰椎后路融合术,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方式12例,传统手术入路方式10例。患者均随访1年。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及腰椎MRI所示的多裂肌横截面面积。 结果 2组间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患者手术前后L4/L5/S1各平面的多裂肌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入路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可明显减少对多裂肌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